國家機密? 商業機密? ......還是商業競爭!
        
       
      
    當中共需要外資的資金、就業機會、經營典範、技術轉移時,對外商很歡迎,但當中國產業發展已漸趨成熟,

     外商才恍然大悟,開放市場(open markets)僅是中共一種達到目的的手段罷了

 在中國,「國家機密」的概念向來模稜兩可,往往成為托辭,以便商業競爭者及其背後的政治勢力進行栽贓嫁禍,

當事人常常在收到指控書之後,才驚覺自己取得的資料竟是「國家機密」。

據《華盛頓郵報》報導,美籍華裔地質學家薛峰幫雇主IHS 能源公司蒐集中國石油工業的公開資料庫,

但在他購得之後,中共卻將之定性為「國家機密」,並將其秘密監禁七個多月。薛峰的委任律師認為,中共此舉另有所圖,意在商業競爭。

為此,美國總統奧巴馬與中國大使洪博培(Jon M Huntsman Jr.)表達關切,要求立即釋放薛峰。外商質疑,中國真有法治嗎?

還是濫用「國家機密」之名,行「商業競爭」之實?!

據報導,過去像薛峰這類事件,都被外商視為個案,認為是由某位激進的中共官員所主導。

但近期除了薛峰之外,對於美國汽車工程師胡志成、澳洲力拓公司(Rio Tinto)主管胡士泰(Stern Hu)的拘捕手法也都如出一轍

在在顯示中共已透過法院、主管機關、貿易法規、駭客攻擊等各種方式,無所不用其極地捍衛自身的商業利益,外界相信中共對於外商的態度已然丕變

美國科技公司北京遊說代表尼斯(Robert Ness)認為:「當中共需要外資的資金、就業機會、經營典範、技術轉移時,對我們很歡迎」

但此時中國內地的產業發展已漸趨成熟,

「我們才恍然大悟,開放市場(open markets)在中國的概念與西方不同,它僅是一種達到目的的手段罷了。」

中國歐洲商會主席伍德克(Joerg Wuttke)認為,中共這種轉變令人很不愉快,

他說:「中國媒體目前盛行國家主義式的各類報導,對外商的正面報導太少,外商接觸中共領導人的機會大幅降低,

突然間中國人變得很傲慢,或許傲慢還不太貼切,應該說是很有自信。」

紐約大學法律教授孔傑榮(Jerome Cohen)表示,中共這種改變「已影響到數十萬家跨國企業。」

谷歌今年元月首先發難,表示中共駭客攻擊其伺服器,部分智慧產權也遭中國竊取,將不惜退出中國市場。

多家外商公司也改變在內地的經商方式,不再經營威脅中共安全的能源與電訊行業,並將一些敏感的交易移至國外進行,以保護中國分公司的員工。

此外,外商還指控,中共試圖不公平地盜取外商的研發數據、電腦內碼、專利、智慧產權等機密資料,

例如,藥廠被要求公開其臨床實驗資料,不然無法取得商品的銷售許可;

防毒軟件公司則被要求提供原始碼,否則不能在內地銷售其加密軟件。 

得了便宜 還賣乖 

中共中科院研究員李春鼎(Li Chunding,譯音)辯稱:金融危機爆發之後,中國處境確實不好過。

如果中共持續讓外資湧入,那將擠壓本土企業的生存發展空間,在這種特殊情況下,中共當局力挺本土企業是很正常的

說自己經濟成長如何強 競爭力如何大 一旦說起自我的保護措施 卻又馬上表態弱勢....

當中國狠狠的打了西方企業一個巴掌時 

貪錢的能大聲的喊疼嗎? 還是只能摸摸鼻子 自後門溜走......... 
 

arrow
arrow
    全站熱搜

    leelinms 發表在 痞客邦 留言(0) 人氣()